电影院刚散场,有人还没从座位上弹起来呢,前排小哥已经高声问:“你说刘德华这戏份是不是太短?”旁边大姐一边翻手机一边嘀咕:“十几分钟,够了,够我回家刷三天评论。”我那一刻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词——玄学。你说这世界上真有这种奇葩定律吗?偏偏只要刘德华露个脸,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,讨论区都能立马变成“华仔后援会”现场。别笑,这种流量磁场,恐怕只有球场上的梅西和C罗能比一比——踢十分钟,整场焦点都在他脚下。
其实说起来,《长安的荔枝》并不是第一次见证这种玄幻场面。往前倒几年,警匪片、文艺片、科幻片,只要华仔掺和一脚,宣传海报立马给他安排C位。数据说话:豆瓣热评里八成聊的是他,微博热搜也总有他的名字在榜单打游击。那些年轻演员,戏份再多,也只能做做背景板。怪谁呢?观众的眼里只有一束光。
刘德华这个人,怎么说呢?八十年代出道,靠的不是脸皮厚,是实打实的苦熬。那时候娱乐圈不像现在,流量明星满地跑,微博随手一刷就是热搜。人家凌晨还在剧组收拾行头,第二天一大早又得赶通告。你说他是娱乐圈的“劳模”,真没夸张。四十年下来,他就像一棵老槐树,谁家院子里都能找到点影子。爸妈年轻时追他演《无间道》,我们上大学看《桃姐》,小孩现在还能在《流浪地球》里认出他的声音。
有个段子说得好:“刘德华出场,镜头自动对焦。”你要说夸张,去豆瓣、知乎、今日头条搜搜,热搜关键词就跟贴身保镖似的,一刻不离。这种气场,别说电影圈了,体育圈、商业圈都得服气。乔丹退役多少年,篮球场上只要有他影子,舆论全都围着他打转。马云偶尔出来讲句话,A股都跟着抖一抖。谁说只有娱乐圈才有玄学,这种全民级流量,其实是市场和情感的合谋。
可你说这就是好事?未必。电影本来是群像戏,大家各凭本事吃饭,结果一到讨论区,剩下的演员都成了背景音。记得《拆弹专家》上映时,明明刘青云演得极好,戏份足,结果映后现场全在聊华仔的爆破场面。连弹幕都自带“刘德华滤镜”,其他演员活脱脱成了工具人。你说对不住不?可观众的选择就是这么现实。真像足球场上的C罗,队友怎么跑位都没人看,球迷只盯着他射门。
其实这种现象背后,藏着点社会学小心思。国产电影这几年的SEO关键词基本就一个:“谁能带热度,谁就能拿资源。”投资方看的是热度,不是剧本。刘德华成了制片人的定心丸。数据不会骗人,票房有他就不难看,哪怕只露个脸。可这样一来,年轻演员的上升通道就窄得像北京地铁早高峰,想挤进去得有点真本事。可惜,观众的眼球就像锁死的追踪器,只有老面孔才能持续稳定流量。
我不信你没想过,为什么咱们总容易被这种“玄学定律”吸引?也许是集体记忆作祟。三代人都能列举出他的代表作,这种情怀早就变成全民默契。你以为只有电影圈这样?体育新闻也一样。尤文图斯只要C罗上场,全场摄像机都在等他庆祝动作。哪怕是商业圈,马云退休以后,阿里巴巴的任何风吹草动,财经自媒体都得拿他出来说几句。全是同一个逻辑,“定海神针”的存在,就是大家心里的安全感。
不过换个角度想想,电影圈如果永远靠“老将出马”,新鲜血液还有机会吗?现在的新人就像在老树根下长草,冒个头都难。你说以后还有没有第二个刘德华?我真不敢打包票。现在的娱乐新闻一夜爆红,明天就被新瓜淹没,哪还有时间慢慢熬国民度?这才是真正的娱乐圈玄学,谁能预测下一个流量密码是什么。
有时候看完一场电影,感觉像是回到小学操场看班级接力赛,所有人都用尽全力,结果大家只记得最后冲刺的那个人。你说公平吗?未必,但观众就爱看高潮。谁能拒绝一场属于刘德华的爆点时刻?至于其他演员的努力,可能只有在二刷时才会被注意到。
说到这里,如果你还想找点“持续稳定流量”的秘诀,那也只能说,玄学这东西,信则有,不信也挡不住。你觉得电影圈还会有第二个华仔吗?还是你家楼下的便利店老板更适合拿影帝?不妨留言区开个脑洞,一起聊聊,谁才是你心中的流量王。
曼雅配资-炒股10倍杠杆平台-中国正规股票app排名-配资平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